返回一些要说的问题(1 / 2)重逢1979首页

针对评论区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第一点,有位读者提到第20章里面绥定市不合理。

确实是如此的。1993年之前,绥定肯定是没有建市的,而是称绥定地区,下辖11个县。1979年绥定地区辖1市、11县、1GN区。

但为了规避一些地区过分真实带来的风险,以及过于麻烦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我做了简化。我在很多背景的描写上,比如自卫反击,我都只是用南方有些战争发生这种模糊描写,为的也就是尽量避免碰到红线。

毕竟我们这些小作者真的不清楚到底哪里是红线,有可能大神的红线低到拖着鞋走都没事,但我们有可能腿抬到脑袋上还是可能碰线。

其次是以主角的角度来说的。

本来想写成绥定地区,但一想这样地区的大小概念不明,读者可能就不太清楚这个绥定到底是个多大地方,与宝源县是一个怎样关系。

直接该用市、县的囊括关系会简单很多。

小说的重点是故事,什么地方其实不太重要,就像有些小说直接用A市、B市、H市这样的代称来写。

写一些较为真实的地方,也只是依据我自己的熟悉程度来写的,毕竟一个真实地点为背景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代入感,也能让我写起来有一种真切感。

第二点,有位读者问我,主角为啥不拉徐勇立一把,让他跟着主角混,主角出钱指挥,徐勇立做生意?

这问题其实我在写这一节的时候,也构思过很多个方案,其中有主角凭借县第一名的牛逼哄哄身份,去教委帮忙闹一波,打脸看不起人的反派,然后成功摘帽,让徐勇立可以拿到通知书上大学。但最终觉得太扯犊子了,弃之不用。

说实话,这么写绝对是个中二少年的无脑yy,先不说主角一个五十多岁重生老头虽没什么大智慧,但也不会蠢到这种地步。就算他无脑到这种程度,难道真把豆包不当干粮,把教委不当干部?如果这么做,别说你县第一,你就算市第一也白搭。大学生是干部身份没错,但录取通知书没下来,郝维明就算是第一也屁都不是。

我构思的第二个方案就是这位读者的那个想法。

但其实我也结合我自己对人物性格和经历的理解,做出了思考,最终否定这种做法。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能力。

袁勇立是个农村出来的学生,从小因为成分问题是很压抑的。本身成分就有问题,从小自然更不可能去接触这种投机倒把的事情,那只能给别人更多批判他的理由。

所以他从没有接触过生意,没有经验,不善言辞,不一定具备做生意的能力。

第二点,性格。

虽然要强,虽然不断想要抗争,但现实是家庭问题使他有自卑和有些冲动、偏执但又不得不压抑的性格。

在徐勇立最初出现的时候,因为郝维明不知道情况下占了他的床,他气不过就把郝维明的东西直接全扔下来了。

还有得知政审不通过,愤怒之下打了教委干部,这都证明了他的冲动和偏执在长期的压抑下很难控制了。

在头部受伤未愈的情况下,顶着炎热的天气参加高考,可见他对改变现状的执着,说白了是一种偏执。

在买狗的时候,郝维明都送了陈卫东一只,他却想的是找郝维明借钱,这证明他的自尊心,是不愿意主动求助人的。

还有他在高考后在寝室呐喊“海燕”,高考后、知道成绩后性格的改变,变得更乐观了不少,甚至可以和郝维明开玩笑,这其实更反应了他的自卑。

他一直妄图以高考改变命运。

说这么多性格,关键是什么?

你们觉得一个自卑、自强、压抑、冲动、偏执的人,如果郝维明直接拿钱出来说:兄弟,我给你钱,你去做生意就能改变家庭,到时候咱们五五分账,这样一个人心里会怎么想?

会不会觉得有钱有什么了不起,你郝维明考了第一有什么了不起,你凭什么看不起我,你们凭什么就觉得可以拿你的臭钱就能来侮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