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章 文贼(一)(1 / 2)一代文豪林黛玉首页

夏天的杭州,半城的清香。

会稽文社的诸位学人,凑分子买了一间三进三出的院子,缩在一个绿茵的清凉角落,享用着西湖上拂来的风,开起了文会。

美貌的侍女淌着汗,端上来冰镇过的西瓜。门外上了年纪的几个老仆流着汗,拉来一车冰。

穿长衫的人们则悠闲地在带着花香的树荫下坐着。

文会第一场,新进的一个年轻才子,就要谈诗。

起社的老学士,却摆摆手,道:“今个我们不谈诗词歌赋,也不讲经济道德,但论。”

才子愣了一愣:往常这些老文人,是最看不得话本、的,一律目为“市井俗流”。今天怎么?

不过,想到前几天,传闻里令圣人和贵人们都大怒不已,斥之为“邪魔外道,文贼学盗”,下令禁绝的那篇,他立刻反应过来了。

果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生,左看右看,从袖子里掏出一本揉作一团的书。

不少人也陆续拿了出来。

老学士咳嗽一声:“诸君,我等今日拿出此等禁毁之毒瘤,只为批判一翻,万不得已。”

众人自然称是。

才子暗笑一声,心道:嘴上一个个装得倒是道德之士,买起**毫不含糊。

然后。他也施施然从袖子里掏出来了。

老学士看众人“装备”完毕,又咳嗽一声:“自今年夏初起,就有此等逆书流于坊间。这作者,便是之前的烈女祠的作者。当年,郑先生说此作者是文贼。果不其然,他今日就又作了此等大逆之作。我等自然要慎守文章之德,对其攻心。”

说完,老学士眼光扫了一圈众人,希望有谁接个话。

没人敢接话。

批判,怎么批判?

潇湘君子的前一部大作烈女祠,众人尚可以批它狗屁不通、违反三纲五常。

只是这部歌仙,恰恰是因为太过于大逆不道,“逆”到了一个境界,处处是忌讳,反而不知从何处开始批判。

你批它,反而自己先犯忌讳。

最后,还是年轻才子这个“不懂事”的年轻人出头,清清嗓子,道:“大凡要修改文章,多是要先读的。批判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先从读开始。”

一个瘦得跟麻杆似的书生立刻借坡下驴道:“好,贤弟说得是。”

老学士也赞赏地点点头,道:“那我们就边读边做批评罢。”

只是,想法总是好的。

“地租天下之为恶者,莫出其右。”刚读到序言的第一句,刷地一下,不少人的冷汗就下来了。面面相觑。

而这一幕,正不断地重复出现在全国许多地方上到豪门贵府,下到歌楼酒肆。

包括云南。

林黛玉到云南的时候是阳春三月,高山之上仍积雪,山下翠蛙已鸣云中树。

大理三月桃花开。

一下船,她就被大理的风光迷住了。

春风吹过,苍山顶上皑皑雪,苍山脚下遍开百里花。

洱海碧波如天镜,落在高原群山间。倒影着两边的雪山,人间山一重,湖里山一重。

黛玉一路掐着指头数花卉,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龙胆花、兰花、绿绒蒿光仅杜鹃花,他们就见了几十种,许多根本叫不上名字。

但是真正到大理城中的时候,她却开始生病。只能寄居黄家。等她病好的时候,已经是夏初了。

这时,大理的城墙处,新贴了几张通缉犯的画像。上面被人唾了几口痰,苍蝇围着嗡嗡嗡地飞。

少女在帷帽下轻声念道:“支诸府县:敕令通缉潇湘君子。”她似乎有些恐惧,又有些滑稽,捏了捏发颤的手,百般复杂,最后盯着画像,吐出一口气,以极低的声音道:“真丑。”

她长了十几年,大多在闺阁里渡过。

她从前在香风软卧的闺房里做着“林姑娘”的时候,连笔迹被外男看到,都是大忌讳。更是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会和“通缉”关联在一起自己的画像,会被贴得到处都是。

林若山看了看那张画像上满脸麻子,山羊胡,瘦弱躯体,满面猥琐之气的贼书生,又看看自己美貌惊人的侄女,戏谑道:“你可看看,这画得像不像?”

黛玉长出一口郁气,从画像上收回目光,扬眉笑道:“像。像山羊,像猴子,像是个十足的伪君子。我看那什么潇湘君子,一定就是个这么丑陋的贼书生。”

林若山又道:“怕不怕?”

林黛玉摇摇头,没有回答。转头凝视着街道,面上慢慢浮现出悲戚。

苍山洱海,风光无限好,奈何这风光在人间。就要受人间的侵染。

大理城,称不上美好。它和黛玉一路走来,所见的当世大多数城镇一样,色调是是黑黑灰灰的。

就在贴着告示的城门不远处,收尸骸的车,刚刚捡了一具饿死的儿童尸骨,畸形的大头上,停满了嗡嗡嗡吃腐肉的虫豸。

就在不远的地方,一个乞丐样子的流民,瘦的只有一把骨头,倒地就死了。

摊摊贩贩,早就萧条冷落,两边的店家,门前一一紧闭。

少数还兴旺发达的,也只有棺材店、寿衣铺、米铺之类。

大理城外的山上,漫山遍野,杂草丛生。到处都是无主的野坟。如今到了夏天,新埋的尸体,会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臭气。

连日的暴雨,让大理周边大大小小的污水塘暴涨,成群结队的蚊虫,从水塘里飞向城中居民家中,飞向那些杂草丛中掩埋得较浅的尸体。

黛玉肌肤娇嫩,好一段时间,被大理的毒蚊虫叮得几乎不敢出门。

而大理有一部分的街道,直入山野之间,算是一半在城里。街道间,露天粪坑星罗棋布,路边、田边、塘边,到处都是垃圾堆,和嗡嗡的苍蝇蚊子。

而这些龌龊的污垢间,是一列列低矮阴暗的矮屋子,不少是由茅草搭成的。里面住着使大理能够真正运转起来的人肩挑小贩、织工、匠人等。

“街头的乞丐、流民,越来越多了,街上越来越脏了。收尸车一天来回三趟都不够拉。”黛玉凝视了一会,终于不堪忍受地低下头,看着自己已经被泥垢臭水沾上的裙摆,低声对她叔叔说:“我一直认为,人,只有在无暇顾及其他,或者说活不下去的情况下,才会任由自己住的地方变成这样。”

“叔叔,看来真的要乱了。”

前不久,林黛玉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慢慢写完了歌仙,托她叔叔的几个朋友悄悄刊印出去了。

她不知道会引起那样的轩然大波原本只是悄悄刊印的歌仙,被书商越印越广,开始只是在文坛,市坊间,最后,引发了一场波及面非常广,关于“地租”的大辩论。

辩论开始只是集中在书上,也只有文人参与。到后来,不知怎地,一位海外商人,搞出了最初专门用来刊登歌仙讨论的“小报”。

随着小报短短时间内的普及,辩论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三教九流,大凡是有点见识的,都要说歌仙几句话。

江南江北,沿海诸省、以及个别省份内,几乎天天都有人拍桌子砸凳子,能辩论到几乎火拼的地步。

明面上能够让人听到的意见开始两极分化。渐渐主流地分化了为了两派。

一派是以李白泉这些“狂生”为笔杆子的沿海诸省人士。这些人,以下层的文人、小吏、还有出身商贾的下层官员、市井平民、大商人、或者是以海利振作的贵族为主。

另一边,则是像孔家那样世代公卿、与皇族、与朝廷关系紧密的大中地主、大官僚。

参与这场大辩论的人数在增多,歌仙的名声就伴随着这样的大辩论,传得特别的快。

甚至有传言说“短发鬼”也评论了歌仙。

那是南方起义军的首领之一,姓方。听说原系一位屡试不第、四处奔波的秀才,多年在外,好不容易谋了一个小吏,匆匆赶回家,却发现妻子早被家族中的土豪劣绅奸淫而投江,老母亲饿死家中,小儿子则被拉去抵债,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了。而家中由于他考秀才而得到的几亩田,也“借口他家中无人可种”,早就被人瓜分了。

他一层层地往上告,一层层地被压回来,蹉跎了近十年,仍没有结果。

他人到中年,终于彻底心冷了,只留下一首打油诗,曰:

“我本无心爱功名,宦海奔波求斗米。

残羹冷饭供妻子,薄米贫田奉高堂。

乡绅豪族人间恶,妻离子散父母瞑。

长恨头白读子曰,悔不年少投绿林。”

此后便一把火烧光了自己的四书五经,削发而逃亡投奔南方的“匪贼”,被污蔑作“短发鬼”,从此落草为“寇”。

就是这位方首领,传说他读罢歌仙,长叹道:“此怨天者也。”

天者,君也。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但是,当今圣上,读罢歌仙,勃然大怒,却是真的。

据说是某个经常被招进宫的弄臣,呈上给皇帝。皇帝读完,大怒,斥之为“邪魔外道、文贼书盗”。要求缉拿此书作者。连皇榜都张贴下来了。

不管是不是真的皇帝要捉拿的,但是,现在各地都贴满了“文贼潇湘君子”的缉拿画像就是了。

一如大理这一张当然,凭着这张画像去捉人,那是只能捉到猴子,捉到妖怪,但是绝捉不到潇湘君子的。

林若山的几位朋友倒是知道,也没有一个会去告诉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