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大朝会,这是个吉祥的好日子,皇帝也没提户部尚书的事。皇帝不提,百官也不会去做触霉头的事,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散朝后,吏部文选司主事江长青拉住他的顶头上司,侍郎李裕:“到我家一起喝两杯。”
两家都是多年的老关系,交情匪浅,对于这样的邀请司空见惯,李裕欣然答应。
还没走几步,考功司主事杨安远也加入进来,三人各自坐马车直奔东城的江宅。
书房,红泥小炭炉三杯清酒,几碟子清淡的小菜,三位大人家长里短聊了几句过年的事。聊着聊着就聊到户部尚书空缺这件事上。
江上清:“现在户部缺钱缺的厉害,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从过去的老尚书杨鼎到刚刚去任的陈钺,就没一个让户部宽松过的,户部现在就是个火坑,也不知谁会跳下去?”
杨安远说,年前户部左侍郎翁世资说,户部内部今年出了好多事,他这个左侍郎有责任。
右侍郎余子俊更是说德薄才浅,我看这都是在以退为进,他们还是想要坐坐尚书宝座的!
毕竟是一部衙门之首的高位,再进一步就能入阁当宰相,谁不想往上爬?
“老杨这次你是真的错了,而且错的还很离谱!”李裕喝了口小酒,还露出神秘微笑。
主人江长青和杨安远都非常好奇,还以为李裕有内幕消息,都把头凑过来打听:“快说说。”
李裕:“户部尚书这个位置,除了什刹海那位,谁也没资格做!”
什刹海那位?
江长青和杨安远先是一愣,随后马上想到,那不就是部里的尚书向青山吗,他家就在什刹海。
江长青:“怎么可能是他?”
杨安远:“那不就成双尚书了?”
说完俩人的眼神都盯着李裕,想得到理由。
李裕笑眯眯的说,这不过是他一个人的分析猜测,其中并无任何内幕消息。
“嗯嗯,快说!”
李裕的理由如下:现在户部陈钺走了,左右侍郎翁世资和余子俊都知道户部缺钱,他两位侍郎心里跟明镜似的。
知道自己没那本事去敛财,所以才说出各种理由看来推辞,不愿意去做这个烫屁股的位置。
“这不是以退为进,说好听的是自知之明,难听点就是渴望而不可及!”
而咱们向大人呢,他一向善于生财,不说他为自己小家赚的盆满钵满。
就凭他上任的武昌府松江府辽东三地,都能治理的井井有条,日益兴旺,放眼整个朝廷还有谁有这本事?
而且向大人还和商界巨子关系匪浅,他担任户部,想来商界是非常欢迎的。
“最只要一点,向东流善于理财家资丰厚,还深得圣上的信任,你们说说整个大明还有谁比向东流更合适?”
江杨两位都是吏部的老人了,好多高官都在他们心里装着,想来想去好像还真没旁人。
“有道理!”江长青不得不服李裕的分析。
看来他能当上吏部侍郎,也是很有一套的。
又几天,报纸上就开始发文讨论谁最合适户部尚书,还引起好多人的兴趣。不管是在茶馆,还是豪门书房,商贾的账房,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