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人物称呼(2 / 2)大唐武硕首页

第六,皇室用词。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所以,本书中普通人对皇帝的称呼采用“圣人”,正是场合使用“皇帝陛下”,特殊人物除外,皇帝自称“朕”,皇子和公主所使用的“父皇”称呼实则明代之后才有,这里不予使用。

皇后,正式场合使用“皇后殿下”,皇子无论嫡庶均称呼皇后为娘、母亲、皇后殿下;庶出皇子称呼生母为阿姨,嫡出皇子称呼父亲的嫔妃直接以“某姓+嫔妃封号”。而我们常用的“娘娘”是在宋代之后才固定成为宫廷用语的,本书不予采用。

太子、亲王和国公,都自称“孤”即可。

第七,自称问题。唐代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

故本书中,男的自称使用“某”,女的自称使用“儿”或“(排行)+娘”。

第八,对官员的称呼。“大人”一词前面提过了,在唐代时是父亲专用,所以绝对不使用,那么该怎么称呼呢。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因此,本书对官员的称呼直接采用“姓+官职”或“姓+爵位”。

目前只考虑到这些,若还有遗漏的称呼,遇到时会逐一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