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读书一段时间后,一日他大哥宴请宾客,内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先生。太爷的兄长想请他指教一下弟弟的学业,命太爷即该作一篇时文。先生看后,一语不发,在作业本上批下一行小字“满山荆棘,叫樵夫如何下手?”。兄长们请人看了,自叹祖宗无福,以后也就把要培养太爷成读书人的心思冷淡了许多。偏偏太爷已钻进了“牛角尖”,打定主意要做读书人。虽然刻苦异常,只是长久进不了学,一直是个童生。待他长大成家后,日子是越过越苦。
一年除夕到了,太爷家里仍是等米下锅,连祭祖的肉尚无下落。太爷只得到屠夫的家里去讨赊半斤猪肉。恰好屠夫不在,他的老婆,那时应该叫娘子了,这个娘子倒挺爽快,便赊给了他。然而当肉已下锅,煮好了肉汤。这时屠夫却踢门进来了,闻到肉香,揭开锅盖,把肉提到手上转身就走。因为我爸老家的风俗,过年的肉是要大块煮的,先祭祖后才人吃,所以那块肉就是整个放到锅里煮的。屠夫把肉提起来,拿着边走边说:“把肉赊给你,谁知猴年马月能有钱还我,怕不是墙头上画饼?”这个新年太爷两口子只捞得一锅的肉汤喝。
也许是苦心人天不负,太爷在他五十岁这年的乡试,竟中了个秀才。在这个小山村里,乡里人没见过多大世面,秀才也是了不得的。沾亲带故的也都来贺喜。原来那个屠夫也掮了半边猪肉来了。太爷固辞不受,说“想当日,童生不值半斤肉,今日秀才何能抵得半边猪呢?”
这一段,后来我看《儒林外史,又觉得与里面的范进很相似。所以,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爷爷讲的祖宗的故事。
爷爷说,太爷取得秀才后,家境并无大的改观,但赢得合族人的尊敬。
他六十六岁死的时候,留下了一个家训‘历代不磨忠厚骨,传家唯抱圣贤心’,书之以匾额,悬在本家祠堂。
当然,后来这个匾额是荡然无存,连祠堂在动乱时也被拆了。前些年又重修了,不过在门楹上写的并不是这句话,大约没有人记得太爷的家训吧,他只不过是一个秀才,在村子里族谱上也不是什么显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