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成跟晨娘两人边看试卷边讨论上面的回答。
辞藻优美华丽的留下来,以后写写演讲稿什么的也能用上。
除却实在不知所云的基本都留用了,毕竟职能部门挺多的。
武将里也有家族子弟参加的,也挑出了几个有统筹思维的人。
整理好名单后让人用红纸誊抄好准备明日放榜。
这些挑出来的人都是跟海县令原有体系不冲突,用来作为补充的。
不过重要的部门李云成是肯定要插手的。
尤其是护城军!
东静县经过这次变动虽然获得了大量的钱财,粮食等物资,可如果扩军招兵也是要仔细核算用度的。
哪怕李云成也不敢说,让我来,我包了!
毕竟短短几天已经收容了三千青壮年了。
有不少年龄不够也谎报年龄想进来的,毕竟经过一重重赋税的盘剥,本身就生存艰难的百姓更是就差饿死了。
海县令已经算是难得的好官了,可之前为了应对一批批过来打秋风褥羊毛的队伍,除却各个家族拿出来的钱粮,准备交给朝廷的赋税都投了进去还是捉襟见肘。
再来几次恐怕除了能顶下来的那些世家豪绅,县城里估计也会萧条下来。
哪怕扩军后能先顾上吃喝后续的衣甲兵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李云成很发愁,历史上那些人是怎么把那些文墨不通的庄稼汉给训练成行军打仗气势恢宏的军队的。
只有历史描写而没有老师一步步讲解,更没有人手把手来教。
说是庄稼汉是因为这时候百姓基本大部分都被束缚在田地里,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
第二天一大早,衙署前围了一群人!
熙熙攘攘!挤挤挨挨!
有人大叫:“来了!来了!”
人人热情的就像是看科举放榜一样。
最近这些天,先是元正的骚乱,后是每天案件的审理,再是那些平时趾高气扬作恶多端的子弟们的行刑现场,再到招兵招幕僚官员将士的宣传。
东静县每天都处在难得一见的热闹中。
虽然外面兵祸惶惶,可在有人带领下又有了新的出路后,民心还是凝聚了不少。
毕竟都不想远离家乡,出去再谋生路更可能面临的是被杀或者被抓丁。
现在那个叫做“喇叭”的东西说管吃管住,怎能不让百姓们松一口气。
而老弱妇孺们也能靠着官府许诺的做活获得口粮活命。
这些对于家境富裕的人暂时还看不上,他们看的反倒是上层的位置。
有差役拿着浆糊和一张写着字的大红纸把最后定下来的名单粘贴了上去。
使劲往前挤的都是参与了考试的人或者是相关的人,在后面讨论的更多的是看热闹的人。
名单是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没有职位没有名次。
方郎一直在人群里挤着,看着前面的人有看完后走的人,也有霸着位置不走的,他心里很着急。
就算这样也只能不断的等人一层层的走掉后才能往前移动几步。
等到他挤到最前面时,明明是冬天还挤的热了起来。
左右后面还在不断的挤着,方郎硬撑着往后挤动着,分出注意力去看榜上的名字。
右边第一列没有,
第二列没有,
第三列也没有,
第四列还是没有。
方郎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耐着性子仔细的再往后看,终于在第八列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害怕自己眼花仔细的盯着自己的名字看,看到了感觉这两个字都有些陌生。
压抑住兴奋,再从头去看那些名字。
果然!
那些富家子弟占了绝大多数!
还有不少听说过的穷读书人的。
还有不少不认识的名字。
看完后再从侧边挤着出去后按照最后说明的地点跑了去。
所有榜上有名的人,没有住处的,身份是奴仆的都可以去重新换了匾额改为“李府”的李云成的住处门外登记。
说明情况后,没住处的,管分配暂时居住的地方,还管一日三餐直到领到第一份月银后。
而身份是奴隶或者奴仆的,会由李府出面跟主家沟通通过赎买的方式把人重新变成自由民。
方郎冻的缩写肩膀跑到了李府门口,看到已经有人在那里登记了。
跑上前去排在后面,等待前面的人登记完。
到了他后,方郎直接说:“我是方郎!”
然后拿出一个木块,上面写着不知道是什么的号码牌。
这是当时考试发的什么准考证号,为此他们还要在考卷上描绘上去。
木块上写着的是“00157”,表明他是排名第157个报名的。
方郎虽然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不过他知道这应该是考生身份证明一类,所以他很慎重的随身携带着。
只见负责登记的人接过后登记完又重新发给他一块儿明晃晃的钢牌儿。
方郎一看材质明显很昂贵,上面也是写着那种不认识的字,估计是什么密文吧!
上面还串着一个金属链子。
“你拿好,不要丢了,补办很麻烦的,还要交补办的银钱,拿着这个钢牌儿一会儿会有人领你们去安排的住处,要靠这个钢牌儿出入还有领取饭食和衣物的,以后领取月银也是得靠这个牌子的。”
这种材质是叫做“钢”啊!
方郎捏了捏感觉跟铁一样坚硬!
一看方郎拿在手中,登记的人跟他说:“这个链子是戴在脖子上,防止丢失的,不过要是不想戴保存好也行!”
方郎一听赶紧套在脖子上,想了想又塞在了衣服里,又整理了下,完全的盖住了。
虽然贴着胸口很凉,不过他非常的珍惜这个钢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