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皇上。我大秦历来以法制、农战立国,不知皇上说的改制,将从何处改起?改制之后,我大秦的国策又会变得如何?”蒙武老将军性格耿直,忠心为国,实话实说。
“蒙爱卿所言极是。不过,你放心,朕的改制,是重新对我大秦立国之策的求证,补充和完善,绝对不会让将军们因此而失去为国立功之机会。放心吧,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皇上,这是真的?我……”蒙武老将军正想再试探一番,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了。
此时,众臣工抬望眼,却见始皇目光炯炯,正襟危坐地朗声道:“想当年,先祖昭襄王在位时,尔之父亲蒙鹜正是看到了齐之罢弊,君臣不和,才带着你们一家人从数千里之外的齐地,向西投奔到我大秦国。令尊离开穷途末路的齐国后,既未投奔三晋,也未奔向楚燕,而是越过中原,到了当时地处西陲的大国秦国,则充分说明了令尊大人有远见卓识。当时,在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大强国一度出现对峙局面,左右着战国格局。但齐国到守昌王时期,便逐渐走上了衰亡之路。而与此同时,我大秦国在昭王时期迅速发展,内守耕战之策,外攻韩、赵、魏、楚诸国,初步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取胜基础。令尊的投秦,顺应了当时我大秦将完成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这在你们蒙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具有着转折性意义。令尊投秦后,从先祖昭襄王二十二年至朕为秦王的第七年,数次领兵出征,连获大捷。比如,在曾祖昭王二十二年领兵伐齐,在先王庄襄王元年伐韩,二年攻赵,三年攻魏,在朕为秦王之元年平定晋阳之乱,三年先攻韩后攻魏,五年再次攻魏,在长期征战中,为我大秦国夺取大片土地。受令尊影响,其子即蒙老将军你亦成长为我大秦国之军事将领,曾于朕为秦王之二十三年时,为裨将,与王剪老将军一同率军伐楚,杀楚之上将军项燕,第二年,又领兵再次攻楚,俘虏楚王,破灭楚国,大大加快了当时寡人欲一统天下之伟大步伐!哈哈哈……嗯,与蒙老将军相比,为我大秦国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将军的两个儿子蒙恬和蒙毅。在统一战争中,蒙恬参加灭齐有功,寡人便命其为内史。然,待我大秦统一六国之际,北方匈奴乘机南下,占据河南地,使我新生之大秦帝国面着临匈奴骑兵之严重威胁。在朕为秦王之三十二年,令郎蒙恬受命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胡人七百余里,屯兵上郡。令郎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之经验,从榆中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五千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我大秦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胡人慑于蒙恬将军兵威,不敢进犯。蒙恬将军不仅为我大秦的统一战争出生人死,而且还在统一之后,奉命北逐匈奴,连接长城,开发河套,并驻守上郡十余年,有力巩固了我新生大秦帝国的统治!因此,令郎蒙恬将军功不可没。蒙老将军,以为然否?”
安静,大殿里一片安静,因为谁都摸不准性格乖张的秦始皇为何如数家珍的把蒙氏一家的功劳说的那么清楚,那么详细?文武百官们无不担心那是“功高震主”的嫌疑,尤其是王翦和王贲父子俩,因为他们王家可是将门世家,世代为秦国出征,歼灭六国,平定天下,战功赫赫,不下于蒙氏一家,更何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谁人不懂?因此,当闻听始皇对蒙家的赫赫战功如数家珍之后,王家父子俩无不骇然变色,心有戚戚焉!然,真正原因却是“此始皇”非“彼始皇”,而是穿越时空的果老汉罢了。让他们想破脑袋去吧。
“众位爱卿,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直接说与朕听听。若是觉得为难,就写在奏折里,三日后的早朝,再统一上交于朕,以为如何?”始皇见众臣工面露难色,亦不作强求。
“王翦、李斯、蒙毅,你三人也没有什么要说的么?”见一众臣工仍旧心有戚戚,闭口不答,始皇准备开始像以前那样点名了。
三人闻言,心神一震,赶紧施礼,异口同声道:“皇上,臣等以为兹事体大,须得容我想好之后才能回答,万望皇上勿怪!”
“无妨,既然如此,尔等就先回去好好想想吧,三日后的早朝,记得把尔等心中所想,提纲挈领地一并带来,上交给朕,不得有误。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秦帝国万年无期!臣等恭送皇上。”群臣面面相觑,但还是习惯性地唱和道。
始皇说罢,起身便走,既然主意已经打定,片刻也不想耽搁,边走边吩咐道:“苏儿,即刻去把你的弟弟妹妹们叫到父皇的寝宫来,父皇有话要对你们说,快去!”
“是,父皇。儿臣告退,这就去把弟、妹们叫来。小弟,你多陪父皇说说话。大哥去去就来。”长公子扶苏瞅了一眼紧跟在始皇身边的小公子胡亥,用眼神示意胡亥最好能主动地去搀扶自己的父皇。
“嗯,朕的亥儿越来越懂事儿了。不过,为父身体无恙,暂不需搀扶,咱们还是快走吧。”始皇转过脸来瞟了幺儿一眼,似笑非笑地说道,意有所指,却又不明说,只是一笑了之,因为他现在已经不是之前那个“风烛残年”的将死之人了,而是被穿越时空而来的果老汉“借尸还魂”,并且经过天降雷劫的洗礼之后,境界已经达到了“培元九品”武者,如果能借得天下百姓之香火愿力或是仙、佛、妖、魔等用以洗筋阀髓之丹药或功法,则必能一举突破“先天桎梏”,真正跨入“修真者”行列。毕竟仙凡有别,故而这个中秘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约么半个时辰之后,始皇已经回到寝宫,见了自己的三十三个儿女都已纷纷赶到,便不急于沐浴更衣,而是直接命人赐座,准备进入正题,在自家人面前,哪里还在乎那些虚礼?
“父皇嗯,您每次出巡,都不让丽儿随行,这次也一样,只让胡亥哥哥随行……父皇偏心!偏心!”幺女丽公主虽已二八年华,长得楚楚可人,落落大方,但作为始皇十个女儿当中最受宠溺的孩子之一,虽不失公主的雍容华贵和高雅气质,但在父亲面前却总忍不住要撒娇,就如此时,亦不例外。
始皇打着哈哈笑,挺了挺胸膛,随即张开双臂,任由幺女习惯性地扑入怀中撒欢,一边抚摸着女儿的发髻,一边刮着她的小琼鼻,随即安慰道:“好了好了,朕的宝贝女儿长大了,看上哪家公子哥了?嘿嘿,呃……朕的女儿是大秦国的公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呵呵,谁敢说个不字?朕就灭他九族!嗯,呵呵,等到下次巡游时,父皇一定带上你,还有你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去巡游,好不好?乖,听话,先坐下,呵呵呵……”
说罢后,始皇扫了一眼座下的二十三个儿子和十个女儿,缓缓开口道:“朕此次巡游途中发生意外,有惊无险,想必尔等做儿女的也都早有耳闻了吧?赖天之幸,朕死而复生,得神明启示,欲革除弊政,改制创新,需要你们这些做儿女的全力支持。尔等都听好了。”
始皇正襟危坐,面露威严道:“在朕的眼里,国事即是家事,家事亦即国事,因为朕既是国家,国家既是朕……朕决定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待三日后早朝时一并昭告天下!”
一众公子、公主听得一愣,先是面面相觑,接着便七嘴八舌地探问道:“父皇,您说的是真的么?这,这,儿臣……”
始皇眉头微皱,略显不悦道:“怎么?有疑问?哼!亏得你们还是朕的亲生骨肉,身上都流淌着朕的血脉,难道还对朕说的话有异议?哼,真是岂有此理!”
“不不不,不是的,父皇。儿臣,儿臣等谨遵父皇之命!”各位公子和公主一见始皇威压袭来,不免心头大骇,赶紧服软,深怕遭到始皇误解,甚至从此不再待见。
“嗯?哼!你们这是怎么了?朕说过要责罚你们么?别把朕当成老虎,老虎也是有亲情的,所谓虎毒不食子,难道你们就没有听说过么?”始皇见目的已经达到,不等儿女们附和,便接着道:“朕要改制,就先得革除弊政要创新,就得制定各种新律法,让新法惠及民生,富民强国。这其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措施,比如设立新的官府机构,依照新律来执行朕的旨意,那是明面上。有的机构虽然依法设立,但只适合暗地里操纵,才能更好地执行朕的旨意。就表演俳优一样,要有人唱红脸,也有人唱白脸,如此才会精彩,你们明白吗?”
始皇一口气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着实吓了儿女们一大跳,因为自古以来,君心难测,君王绝不会主动把自己心里所想当众说出,因为那样会让小人抓住机会献媚进谗,误国误民,也会让臣子们误以为上位者缺乏心机,不够成熟老练,不懂为君之道,徒惹人笑矣!
“儿臣明白,一切听凭父皇做主!就算父皇要儿臣去死,儿臣也绝不会退缩!”小公子胡亥心有所悟,眼珠乱转,一边抢着回应,一边瞄向其余的哥哥和姐妹们,似在向始皇邀功悬赏,又似在向小公主争宠,却不知他已经掉进自己父皇设置的“圈套”里了。
“呵呵,说得好!三日后,待早朝结束,尔等便来朕之寝宫,听候朕的旨意。都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