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抱怨得越来越多,听着这些话的扶苏依旧是满脸的笑容。
虽说是笑容,在田安眼中,公子的笑容带着一些寒意。
扶苏一言不发,倒是想起了一个老师,上辈子的自己是在山中长大的孩子,来山里支教的徐老师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还送了我一把伞。
后来,自己去县城读高中。
那时候,扶苏记得自己的高中老班,老班的年纪很大,他是所有年级的老班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也是一个临近退休的老师。
老班说他教了一辈子的书,教了一辈子还只是一个老班,没有高升,而是一直扎根在这个小县城教着一年又一年的书。
老班姓陈,喊他爷爷显老,老人家听了不高兴,所以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陈哥,见到他老人家亲切的时候同学们也会喊一声陈哥,老人家很受用。
扶苏会想起陈老师,是因为陈老师是一个脾气十分暴躁的老人家,陈老师有着极其严格的规矩,谁要是坏了他的规矩,他就追究到底。
扶苏想到当年,陈老师指着一个新来的年轻老师骂了四十分钟,要知道那四十分钟几乎是就是一整堂课呀。
真是活得越老,脾气就越大。
陈老师的生活态度很简单,他从不会改变自己,他只会想着改变别人,让别人来适应他。
回到眼前,扶苏看着各有各的苦衷的各个县官,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搬桌案来,让他们把各自的难处都写下来,写完就可以回去了。”
随后,田安招了招手,就有人搬着一张张桌案,都搁在了这些县官面前。
扶苏起身就离开了这里,根本不想听他们说着工作时的难处,也不想听他们的理由,自己是来建设这个地方的,不是来给这些县官排忧解难的。
所以他们的苦衷,根本就没必要听。
陈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因他老人家那种处世态度,所以他没有朋友。
这种处世态度还是很受用的,不仅受用,扶苏还觉得受益匪浅,老人家就没想过改变自己。
所以,再遇到这种事,扶苏感觉能够说服宁秦县上下的人改称华阴县,相比眼前这些县吏,两个县比较一番,司马欣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当公子扶苏离开之后,洛水河边依旧很安静。
田安看着眼前这十余个官吏,低声道:“快写吧,早点写完早点回去。”
此刻,这些县官坐在这里,竟然不敢动笔写了,这当然不敢写了,总不能说是谁家族老阻挠了临晋县合并之事,而且也不能说就是因他们的阻挠,导致公子扶苏不能建设渭南,这不是把人送到刀下,等着被砍了?
几个县吏面面相觑,大家都是一样的为难,一样的满头大汗。
这当然可以写,写了之后公子扶苏肯定会处置阻挠建设的那些人。
可之后呢……是他们这些县吏将别人的族老供出来的,往后他们这些县吏还如何在此地立足,多半会被乡里记恨的。
众人在此地挣扎了很久,四周都是围着的官兵。
两个时辰后,天色眼看就要入夜了,扶苏得到了咸阳送来政令,将宁秦县改称华阴县的事,父皇准许了。
扶苏走在刚修出来的小道边,小道边是一亩亩连成片的田地,都是近日才开垦出来的。
再向远处望去,县衙正在建设。
这是程邈安排的,建设新的县就要先建设县衙,而后那些房屋也都围着县衙而建。
这里是二十万迁民的新家,将来的此地,会是一片富饶。
扶苏又觉得其实不用自己这个大秦公子多加建设,古往今来的人们,他们的聚居地就是人们自己的双手建设出来的,人们将家园建设起来,并且在这里养育孩子,而后他们就会保护自己的家园。
因此,就算是自己不说,这二十万民夫都会自主地建设房屋。
现在放眼看去,已有一间间简陋的屋子,这些屋子有的是用泥巴堆砌起来的,还有的是用石头堆起来,还有的人也会装点自己的新家,在边上搭一个篱笆,养几只家禽。
眼看天色就要入夜了,一个孩子捧着几卷竹简,他走到近前道:“公子,他们开始写了。”
扶苏从这个少年人手中拿过竹简,这个孩子看起来十二三岁的模样,是敬业县教出来的孩子,现在能够帮着处置一些事了。
田安也十分喜欢这些孩子,因这些孩子都是看着长大的,是十分忠心的。
“他们都写完了?”
“回公子,还有五个人正在写。”
扶苏有瞧了眼这个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乌桑。”
“乌桑?”
“我娘说,我家本是在西戎养马的,后来匈奴人来了,我爹被匈奴人杀了,母亲带着我来到了秦国,我娘是乌氏族人,我爹死后,我也姓了乌。”
这孩子讲话时,带着男孩变声期时特有的嘶哑声。
他来到秦国时应该还是十年前。
不过,在秦国的诸多记录中,当年秦国吞并了义渠之后,其中确实就有乌氏,乌氏一直都是以牧马致富。
乌桑所言的家乡,应该就是河西走廊一带了。
扶苏再回到洛水河边,看向那些县吏,已经写完的人都面色死灰,还未开始写的也是面如死灰。
其实他们也不用都写,可能大家写得都是那么几件事,那么几个难办的人。
老秦人中有开明的人,也有不开明的人。
但一个县,只有这么三两个。
扶苏吩咐道:“老将军。”
辛胜快步上前,道:“末将在。”
扶苏道:“按照这些人所写的文书前去拿人。”
“末将领命。”
翌日,天刚亮的时候,辛胜带着人前来回禀,“公子,都办好了,现在没人反对更改县名,他们同意迁居。”
扶苏颔首道:“就是将县扩大,也不用大动干戈,没想到办起来,却这么费事。”
辛胜尴尬一笑,这很费事?
若换作别人,此事多半会被拖累很久,公子只是又一天就将这件事摆平了,倒也没这么费事。
扶苏道:“我要去潼关看看,先让章邯来看管渭南。”
“末将领命。”
沿着美丽的黄河一路往东走就是潼关了,距离敬业渠也就二十里地,其实也不是很远。
潼关是新的渭南郡的终点,也是从函谷关入关的起点。
且不说函谷关天险易守难攻,就算是函谷关失守了,还有一个潼关这个重镇。
因在三百五十年后,有一个人极其看重黄河边的这个地方,这个人活在三百五十年后,其人名叫曹操。
曹操看重了此地的地理位置在战争中的战略意义,将此地取名为潼关。
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间,潼关一度取代了函谷关,从此成为了关中重镇。
扶苏骑在马背上,沿着渭河一路往东走,回忆着那些围绕潼关而起的一场场战争,以及因潼关而兴亡的朝代。
队伍来到一处黄土塬上,眼前就是将来的潼关所在地,现在这里就是一个简陋的小县,没多少人口,也并不富裕。
扶苏道:“将石碑搬来。”
辛胜一挥手,几个士卒扛着一块巨大的石碑而来。
在此地一众乡民的好奇目光下,扶苏让人将石碑埋了下去,再用木锤将石碑敲打,让它深深固定在泥土中,从此这里就叫潼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