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9章 究竟哪位大学士并不重要(2 / 2)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首页

他对朱亮祖有所了解,此人素行不端,但当前大明战事未平,北元未灭,西南土司未降,高丽等藩属国态度暧昧,所以他对这些违法勋贵虽心生不满,却暂且不予严惩。

然而,朱亮祖此次竟以此事相逼,使自己陷入如此窘境。

若真的冤杀道同,无疑会严重损害自己的权威!

自己主动屠戮与被人蒙蔽冤杀忠臣完全不同!

前者是他权衡利弊后的决定,而后者则是昏庸的表现。

怒骂几句后,朱元璋立即对王本下令:“速去,将赐死道同的旨意追回!八百里加急!”

“是是是!”

王本见皇帝震怒,忙躬身答应,正欲离开。

“等等,带上赦免道同的旨意!”

朱元璋再次叮嘱,若途中未能追上,抵达目的地后,凭借此旨意,或许还能在行刑前将道同救下。

“遵旨!”王本匆匆离去。

朱元璋叉腰踱步,愤愤地走来走去,他意识到自己太轻敌了。

原本他认为文官狡猾不可靠,而武将虽也有诸多不法行为,但性格直爽,较易掌控。

然而实际情况让他始料未及,这群家伙胆子越来越大,竟敢如此欺骗于他!

“真是混账!”

朱元璋边走边骂,目光中透着阴冷,他实在不想过早对付这些武将。

毕竟眼下大明还需倚仗他们,而他预备的后招——自己的儿子们——尚未成熟,贸然屠杀武将,无疑自寻灾祸。

因此,他对武将的不法之举一直宽容处理。

至于对文臣动辄抄家灭族,则另有考量。

除痛恨贪官污吏外,还因文臣多出身名门望族,家底丰厚,与一些富豪关系密切,控制着大部分财富。

杀他们,收益颇丰,风险较小,自然成为增加国库收入的最佳方式!

创业之初,他强压怒火,对那些令他厌恶的官僚显贵表现得十分友善,赢得了不少支持。

直到掌权后,他才逐渐显露真面目,开始清算。

如今,勋贵武将亦是如此处境,时机未到,他还需隐忍,等待儿子们成长。

下午稍晚继续更新。

(本章完)

------------

徘徊良久,朱元璋长叹一声,坐回龙椅。

“唉,真没想到这次又被那小子猜中了,当时若听他劝就好了。"

想到李伟既请求饶恕又拒绝执行圣旨之事,朱元璋此刻不禁有些后悔,眼神复杂难辨。

道同事件曝光后,朝廷再度陷入争论。

道同的奏疏通过正常程序上报,通政司、内阁等机构均有参与,根本隐瞒不了。

大臣们议论纷纷,虽无人公然指责皇帝昏庸,但话语间流露出类似之意。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脸色铁青。

“陛下创立内阁实为英明之举,臣认为应恢复内阁的建议权,重用大学士!”吏部尚书阮畯先称赞一番,随后道出意图。

这一句表面上称颂朱元璋创立内阁之举,实际上仍是想为文官集团争权夺利,字里行间都在暗示皇帝能力不足,需依赖他们,就好比这次,若听从某位大学士的建议,便不会出现当前的局面。

究竟哪位大学士并不重要。

赵本和张宗艺也随声附和,他们的意图并无二致,均希望扩大内阁职权,甚至主张由尚书兼任相关事务。

只是这些人开口闭口都在谈内阁,却偏偏不提及之前力主反对的那位大学士。

虽然李伟无意间站在了文官阵营一边,但这些人心里清楚得很,此人不过是胡来瞎撞侥幸得利罢了。

即便官复原职,大概率还会一如既往地与他们作对。

即便如今被贬至教坊司也不安分,搞得官员们连听曲的地方都没有。

不过总有人会说出来。

韩宜可步伐从容,出列奏道:“陛下,事情已然真相大白,李大人是否应当官复原职?此次李大人直言劝谏,虽有越权行为,但也因情势紧迫所致。

若非李大人之前的封驳拖延两天,恐怕道同早已冤死,此番李大人既有过错亦有功劳!”

张宗艺等人闻言顿时变了脸色,他们正在全力争取内阁权力,若李伟官复原职,岂非替他做了嫁衣?

“陛下,李大人虽有功劳,但越权属实,不能不予惩处。

陛下仅仅将他贬谪,已属宽大仁慈。"

“正是如此,臣附议。"

朱元璋微微眯眼,淡淡说道:“韩宜可今日正直敢言,难得可贵,朕甚欣慰,自今日起升任左佥都御史。"

韩宜可听闻升官,并未欢喜,反而继续力争道:“陛下,臣所言是关于李伟李大人,陛下应将其官复原职才是!”

“臣以为不可!”

“断断不可!”

其他人立刻反驳,韩宜可愤怒地瞪视众人,然而这些人铁了心地不肯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