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章 变故恐怕不小(1 / 2)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首页

我家小妹的病若无法彻底治愈,我心中就像压着一块巨石,透不过气来。

所以还是别把他召回来了。

你回去后替我转告他,当年你们的功绩,我都铭记于心。

绝不会忘记。”

明初年间,江湖风云变幻,各路豪杰聚首。朱元璋与吴良对坐长谈,气氛庄重。

“咱们这些旧部,当年跟随你驰骋疆场、渡江涉水、力战陈友定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朱元璋缓缓开口,“如今你已年迈,本不该再让你担此重任。可这次关乎重大,不仅关系到国事,更关乎我妹子的安危,若只派老三和老四这两个陆地上的莽汉前去,实在难以安心。”

“唯有你能带领这支队伍,我们才会真正放心。无论如何,都要你担起这个责任。”朱元璋目光坚定地说道。

吴良听后肃然起敬,捋了捋被酒水打湿的胡须,慷慨回应:“上位但有所命,我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自当再次扬帆破浪,挥剑斩敌!”

“好!”朱元璋击掌称赞,“我就知道,危急时刻还得倚仗我们的老兄弟。”

随后,朱元璋亲自倒酒,两人举杯共饮。“吴伯父,小儿老四心中忧母病沉疴,行事难免仓促,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您多加包容。待会我就唤他回来,好好教训一番。即便是有理可循,也不该这般失态,成何体统啊?”

朱标一脸真挚,向吴良解释道。

对朱元璋而言,这是一次查漏补缺的机会。

于是,他以一种极其认真的态度向吴良行礼。

吴良急忙避开,说道万万不可。

他还强调燕王并未做过什么逾矩之事。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吴良便告退了。

朱元璋亲自将吴良送到武英殿门口。

随后太子朱标继续送了一段路,这才返回。

当他回到殿内时,朱元璋的脸色已再次转为阴沉,似有雷霆之怒。

哪还有之前与吴良交谈时的豁达与豪情?

很显然,朱棣所为之事仍未了结。

不过朱元璋确实深藏不露,即便内心积聚着如此强烈的愤怒,在吴良面前却毫无表露。

身为一国之君,他表面上看似脾气暴躁,尤其是对待韩成时,常常拍案而起、摔椅跺脚。

但实际上,他具备足够的城府,必要时能够将情绪深藏心底,不显半分迹象。

“传令,去龙江宝船厂看看老四是否稳定局势。

若是稳定了,立即叫他回来!就说形势有变,我有新计划要告知他!”

朱元璋语气愤然地下令。

立刻有人领命,快步朝外奔去……

朱标本想劝阻,但张了张嘴,终究没有开口,未在此事上过多干涉。

他太清楚自己的父皇了。

若不让他把这股气消下去,恐怕会生出什么麻烦。

早些平息此事,老四的事也能尽快过去……

……

吴良自宫**来后,又恢复了活力,昂首挺胸,气宇轩昂。

他对朱元璋刚才的话半信半疑,但内心却安定不少。

正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此次入宫并非真想从朱洪武那里要回龙江宝船厂。

而是借机摸清皇帝的态度,看看皇帝对他们的看法如何。

结果显然令人满意。

从皇帝的反应来看,他不过是突然对兄弟俩产生些许不满,想稍微教训一番罢了。

这次让燕王接管龙江宝船厂,或许是为了搜集他们这边的证据,以便日后让兄弟俩更听话、更顺从。

为接下来备倭水师出征日本做准备,确保行动顺利。

只要确认这一点,吴良便能安心。

促使他下此判断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皇帝不准吴祯回南京与他见面商议,只是让他代为传达旨意。

这表明,皇帝并无真正针对兄弟二人的意图。

否则,他借此时机让吴祯返回,再趁势对付他们,岂非易如反掌?

但他并未采取这种行动。

这表明他并非真心想对他们下手。

另外,此事与皇后娘娘的病情密切相关。

皇后娘娘在上位者心中的地位如何,他身为伴随上位者从腥风血雨中闯出来的元老,再清楚不过。

他对皇后娘娘患了严重肺痨一事以及宫内燃放烟花之事都了如指掌。

肺痨一旦发作便无药可救,唯有等待死亡降临。

然而,前两天却有人在宫中放烟花。

这表明皇后娘娘的病情或许已有所改善。

刚才上位者也亲口承认了这一点。

既然如此,此事应当是真的。

上位者绝不会对此事敷衍了事。

也许真遇到了高人,使皇后娘娘的病情得以缓解,并得到了相应的药方,需前往倭国寻找彻底治愈的方法。

考虑到忽必烈的前车之鉴,此前倭国如此嚣张,杀害了上位者派出的使者,上位者尚且忍耐下来。

除了为皇后娘娘治病外,实在找不到其他能让上位者忽然这么做的理由。

至于朱标提到的要把跋扈的燕王朱棣召回并好好管教的话,吴良只是听一听,并不当回事。

谁人不知太子朱标对诸王的维护之心,远胜过他爹朱元璋?老四的事,他怎么可能责罚?这种话听听便罢,信以为真便是傻了。怀揣着这般念头,吴良催马快行,赶回自己的府邸。

一到家,他便急令备好笔墨纸砚,连换衣裳的时间都顾不上,匆匆提笔写信。

作为武将,吴良虽后来学了些读书识字,却不像朱元璋那般勤勉好学。出身草莽,稍有闲暇便开始习字,且十分用心。因此,吴良仅能做到能读会写,字体自然称不上优美。

信写毕,待墨迹干透,他便迫不及待地将其卷起,塞入一个定制的小圆筒里,递交给自己的心腹。

没多久,一只信鸽振翅而去。

听闻心腹回报信已送出,吴良才悄然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