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感动的时候,说什么都不为过。
‘勉之,世子多疾!’
据说朱棣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浦子口战败,想要议和北还,这时朱高煦带兵赶来,朱棣激动之下说出了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句话,激发朱高煦率兵殊死一战,竟是反败为胜。
这些事知道的人不多可也不少,在朱瞻基做皇太孙的时候便有耳闻,那时有他爷爷,后来也有他爹应对,可如今朱瞻基知道有人在私下传言,甚至添油加醋又加上了好几句,尤其是那句:老二最像我。
想当年爷爷只顾着北征,监国之任便交给他爹,爷爷不喜这个大胖儿子,为此三杨进去了俩。
朱瞻基很清楚的知道爷爷……犹豫过。
眼下再听了贾川的汇报,知道他二叔庄子里请来那么多江湖人护着的是个玉匠,朱瞻基的脸阴沉的可怕。
贾川这个时候想岔开话题,谈谈自己的未来,可朱瞻基可没这个心情,这件事细思极恐,一个玉匠何必如此看管?只要给足银两,这匠人也确实有本事,商量妥当后何必看管?
且寻江湖人看管玉匠这件事,好像也是汉王去了乐安之后才有的,不是几名玉匠,只是一名玉匠……这件事并不难查。
朱瞻基知道爷爷当年为彰显正统,沿用了太祖皇帝的‘皇帝奉天之宝’玉玺,用于祭祀、传位、重大诏书等,他现下也是这么做的,但他同样知道爷爷曾下令制作了一批新的玉玺,比如‘皇帝亲亲之宝’用于册封宗室,颁发诰命,‘敕命之宝’用于日常政令,还有‘广运之宝’‘永乐御宝’以此彰显永乐朝权威。
尤其是永乐十九年,爷爷迁都北京后,为区分于南京旧制,爷爷重新制作和补充了玉玺。
汉王手里不会缺好料子,有几块与玉玺同等材质的,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有一模一样的……
而见过这些玉玺,甚至参与制作玉玺的人……可细查御用监,当初南京御用监的玉作都有哪些人?眼下还剩下哪些人?北京这边的玉作可有少人?报上来过世的也要查!
朱瞻基现下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哪里听得进贾川说了什么。
但二人都知道朱高煦想做什么,贾川见朱瞻基始终沉着脸,便说了自己给汉王留的话。
朱瞻基脸上阴云即刻散去,埋怨贾川为何不早说。
贾川嬉皮笑脸的说:“我也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对,怕皇上骂我多嘴。”
朱瞻基哼了一声道:“你敢跑回来便是知道捅了二叔心窝,他若是突然拿出什么来,朕还真不知该如何应对,写了什么……模仿字体容易,玉玺却是难题,若是真就是当初那人参与制作的……朕怕是难辩真假。”
朱瞻基顿了一下又说:
“既然提前知道了,他这个安排便也就无用了,但若你没有留下这句话,他或许还会心存侥幸,如今他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朱瞻基没再说下去,沉默片刻便让贾川回去好好歇着,等旨意。
可惜皇上的旨意贾川还没等到,先等来了庄子里的两名徒儿,那一晚高家好不容易修整利索的院子又都破败了,高家兄妹加上董圆圆合力,且陈默带人来的及时,才勉强保住贾川的性命,而三人却都受了伤,那二人却是全身而退。
此事发生之后,贾川想起吴兵说过的话:只要汉王还是汉王,你便会一直在保命。
可眼下贾川觉着,即便汉王不是汉王了,这几个徒儿们或许还是会找他索命,找到高家的这二人可是难得的开口说了要为师父报仇。
贾川想起了那个胸口插刀的老头,先不说那致命一刀不是他捅的,就说各为其主,他们曾杀过多少人?谁找他们报仇了?当然,或许不是不想,是打不过。
这就是典型的持强凌弱!严重双标!
可这种事靠严重谴责是无用的,朱瞻基知道后便想出了这么个主意,让贾川改名换姓到京城不远处的县做个县丞,偷偷的去上任,只带老郑头,暗中自会有锦衣卫的人看护。
这样一来,那些寻仇的徒儿找不到贾川,刑部又下发了海捕文书,加上朝廷也可找江湖中人,悬赏重金,这等样的追杀令便足以让这些人不敢随意走动,而朱瞻基觉着这样还不够,竟是直接给二叔下了道旨意,你不是让我将你想要的人交给你,你才与我谈吗?我下明旨让你交人,且有时效,至于不按日期交人会如何,朱瞻基没说,这事儿可留给朱高煦自己琢磨。
知情的人都道皇上如何看中贾川,只有贾川知道朱瞻基确有维护之意,但更多的还是要给二叔施压。
于是,贾川在某个清晨,带着老郑头兜兜转转的跟着不认识的人出了北京城,来到了献县。
献县知县赵光已年过六旬,此生仕途也就如此了,临了就任之处临近京城已是极好了。
赵光在献县已三年多,无功也无过,妻妾伺候在身边,儿孙在老家县衙也都是吏员,一家人虽说不上如何富有,平日又无法相聚一堂,但赵光已是很满足,尤其是今年过年,儿孙们已请好假,一家人能过个团圆年了。
哪知突然调来一名叫宋声的县丞,之前的县丞与他交好,他竟是不知因何临近年根说升任便升任了,要升也该是他升,虽说他并不想离开献县,但不想和不能是两回事,尤其是平日二人交好,这件事县丞竟是瞒着他……
这件事让赵光心里很是不爽,以至于见到贾川时甚是敷衍,甚至在贾川介绍完这个陌生的身份之后,有些不屑一顾。
身份就是……你身后有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