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218玄元太上,乾阳之殿
真是将三教法相汇于一身了?
听到对方亲口承认,李存孝才平复下去的内心又波动起来。
作为一步步从气血境界走到真形境界的武者,他十分明白种魔武道修炼的艰难之处。
只是修炼一具本尊,都有不少人在真形境界折戟沉沙,更不要说同修三教本尊,那难度简直有如登天。
他即使身怀金刚杵,也不敢轻易尝试,还是在获得七宝莲之后,才真正能毫无顾忌,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优势。
然而这位文中子却能以一己之力,三教同修,直到宗师境界,才有心境不稳濒临入魔的迹象,已经是骇人听闻。
如此的毅力和才情,完全可以说是龙凤之资。
若是单修一门,只怕对方早就已经成为大宗师了。
“徒儿,这位文中子,不是一般人物。”
契此不动声色,偷偷给徒弟传音。
“此人年少有名,文武兼备,及冠便被人举荐通过孝悌廉洁科选,授秘书省正字。”
“但因其不爱朝中纷纷扰扰,因此放弃在京城的大好前途,自请外放,这才做了扬州六合县丞。”
“后来他四十余,即将突破宗师之境,便弃官归隐。”
“等这位文中子再出现在世人面前,已经是融汇三教的宗师高手。”
“为师曾在一本古书上看过,这位文中子主张以儒为主,兼容佛道,三教合流。”
“当时他门人弟子,不在少数,都跟随其学习。”
“都说文中子一篇《中道,抵得过一卷神功。徒儿,你有七宝莲在身,未来必然是佛道兼修的路子”
“若是能得到文中子的指点,于你受益无穷啊。”
李存孝自然明白这些事情,有师父在一旁指点和撑腰,他也就坦然道:
“前辈所言不差,七宝莲确实在我身上。”
“至于兼修,晚辈不问三教,只是兼修佛道一事,您若能指点一二,晚辈感激不尽。”
文中子闻言下意识看了眼契此,随即淡淡一笑,知道大概是当师父的在给徒弟支招。
“其实此事说来不难,无非是分出主干旁支,以统御魔头之法,统御本尊。”
“三教之中,必分主次;主次之间,必有渊源。”
“譬如太上一气化三清,天宝、灵宝、神宝三宝君名虽异而本趋同;”
“譬如太上演教,而成道门;西向出关,化胡为佛;文宣承道,演化儒林”
“圣人三千言,源流支脉,万川归海。欲返本还源,不失于其间,所倚仗者,无非中庸之道,此即中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文中子的意思并不难懂,所谓三教同修,并非真的是三个本尊,各自为战,而依然要像是本尊统御魔头一样,分出主次。
但是三个本尊之间,不能只有主次上下,还要有脉络贯穿,内里隐隐相通相连,才能使其结为整体。
太上者,乃太上玄元皇帝,道门代代相传之始祖。
太宗文皇帝马上取天下,定鼎之后,勘定三教尊卑,以道为第一,儒为第二,释教第三。
而最能彰显道门地位的,便是皇族李氏以道门李祖为祖先,为其上皇帝号,尊为太上玄元皇帝。
相传太上传道古之文宣王,文宣王开儒林一脉;
后又西出关,化身世尊如来,教化胡人,释教乃生。
如此一来,太上玄元皇帝不但是道门至高神,更是儒、释之源流。
以此为脉络,自然可以贯穿三教。
而有了脉络,后面就是修心之法,也就是中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无喜无悲,无忧无虑,恰如释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语,此乃根本。
但人生于世,不可能毫无波澜。七情发而皆中节,节者节之,调伏之,使其平和。
文中子的一番话,可以说将其一生所学提纲挈领,点明了方向,让李存孝醍醐灌顶。
但是方向只是方向,还得有路才能走。想要真的兼修三教,更重要的是详细的步骤和经验,涉及到具体的秘术和技巧。
这就不是可以对一个刚见面的陌生人说的话了。
“道兄是在吊我们的胃口啊,有条件的话不妨直说。”
契此猜到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心想对方必然还有条件。
是想自己助他脱困吗?
“我想请阁下杀了我。”
“你说什么?!”
李存孝师徒大吃一惊,然而文中子却依然神色平淡,随手一抛,那泛着白光的小龙便飞入契此手中。
“我想请阁下杀了我,为天下除一大害。”
“道兄方才和我交过手,应该知道我是什么意思。”
契此顿时沉默,片刻之后,郑重地鞠躬作揖。
“道兄高义。”
“只是想保留几分体面罢了。”
后者摆摆手,对李存孝露出一个笑容:
“小友,若你们能除了那暴君,得到灵宝认可。届时再来寻我,我自会将一身所学,倾囊相授。”
“可若是那暴君胜了,那我宁愿入魔,也要和他拼一个同归于尽,一同葬身这秘境之中!”
话语平淡,但其中斩钉截铁的坚定意味,却是不容置疑。
契此没有再多言,真元催动手中白龙,只听得一声低吼,眼前的空间便荡起层层涟漪,好似滚石入水。
大和尚抓住李存孝的肩膀,深深看了老儒生一眼,转身一撞,便没入空间的涟漪,不见踪影。
“行将坐化之际,竟然还能清醒过来,遇到身怀七宝莲的俊杰天意弄人啊。”
文中子坐视二人离开,心思却回到了几百年前。
那时大周摇摇欲坠,在位的杨英并非昏君,反而雄才大略,可惜做事操切,加上又刚愎自用。
修龙舟也好,通运河也罢,不但没能挽救危亡,反而让王朝崩塌得更快。
如今,取代了大周的大秦也穷途末路,行将入土
悠悠一声长叹,在空旷的殿宇中回荡。
“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秘境的某处宫殿之中,巨大的东王公法相缓缓收回老道士的身体。
太乙左手握着一张黑色的长弓,发髻散乱,神色并不轻松。
在他身前十丈处,是一尊金甲红袍、单膝跪地、三头八臂的丈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