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计中计中计(1 / 2)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计中计中计

却说身在徐州的刘备,亦未停止自己治理齐国的努力。

与此同时,身在襄阳的曹操,亦在想方设法加强自己在荆州的影响力。

一面又使人严格探查江夏水寨处,齐吴联军的动向。

探子回报说,诸葛亮到江夏后,整顿了江夏的吏治。

并将那里一度松弛的武备,给重新整顿了一番。

虽然目今荆州之地,孙刘同盟只有江夏一郡。

但江夏毕竟是重镇,是荆州的荫蔽,军事底子本身不差。

兼之又得了齐军、吴军,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使得江夏一个郡蓬勃发展,展现出了完全不逊色于荆州八郡的力量。

曹操看着江夏传回来的探报,惊骇不已,忧心忡忡道:

“吾军士本不擅水战,若使诸葛亮这般治理江夏而去。”

“早晚为其所破也。”

于是,聚众文武商议对策。

程昱献计道:

“今可使反间计,使人前去诈降,伏于盟军之中。”

“与我军为内应,以便后来行事。”

曹操当即问,谁可为我内应。

程昱答曰:

“蔡瑁被诛,蔡氏宗族,皆在军中。”

“瑁之族弟蔡中、蔡和现为副将。”

“何不使这二人前去诈降?”

曹操抬眸问:

“孤杀其族兄,彼安肯为我所用,为孤前去诈降?”

程昱乃有条不紊地解释道:

“明公多虑矣。”

“宗族之亲,利合则聚,利尽则疏。”

“瑁在时,二人仰其鼻息。”

“今瑁已死,彼等失恃,正需新主。”

“明公若施以恩威,假以爵禄,彼必感恩效死,岂复念及亡兄?”

程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乱世中的宗族兄弟,本就是靠特殊的血缘纽带来巩固连接的。

如今蔡瑁已死,不知有多少族内弟兄,盼望着领导蔡家。

只要曹公你此时向他们伸去橄榄枝,他们肯定会抓住,借着这个机会往上爬的。

“丞相可以恩结之,差往诈降东吴,彼必不见疑。”

程昱接着补充一句。

毕竟蔡中、蔡和与曹操完全有反目的理由。

程昱不相信诸葛亮会怀疑他们两个。

即便是那退居于幕后的太上皇,李翊也不可能直接认定二人是奸细。

等两人打入内部,为魏军内应之后,接下来曹操这边的行动就会便利许多。

曹操沉吟良久,乃道:

“仲德之言是也,此计宜速发。”

“定叫那诸葛村夫不疑!”

于是,将蔡中、蔡和二人召来,以温言抚慰道:

“汝兄之罪,不及尔等。”

“今仍以水军相托,若能立功,必当重赏。”

初时,蔡中、蔡和二人被曹操召来时,心中还忐忑不安。

唯恐曹操要斩草除根,加害他们两个。

但若不来,更加难逃一死。

可以说是去见,九死一生。

不去见,十死无生。

而最后的结果,无疑是令两兄弟又惊又喜的。

曹操不愧是一位政治老手,短短两句话,就向两兄弟释放了三个信号。

第一,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言外之意就是曹操不会害他们两个。

让两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第二,使二人仍统水军。

所谓有兵就有底气,曹操在让二人吃下定心丸之后,又给了二人一颗大甜枣。

但这还没完。

第三,倘若功成,必当重赏。

在定心丸、甜枣吃过以后,又给两兄弟画了一张大饼。

一套组合拳下来,蔡中、蔡和两兄弟皆已被曹操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当即拜谢说道:

“我兄弟二人愿为曹公效死!”

曹操满意地点了点头,当即授予密计。

二人依言听了,曹操亲自送二人上船。

临行前,又再三叮嘱:

“汝二人去东吴诈降,千万谨慎行事。”

“虽然此次领兵的不是李翊,但那诸葛村夫乃是李翊带出来的门生。”

“刘大耳使这村夫督江南军政,足见其之器重。”

“此人奸诈狡猾的很,千万不可露馅。”

“不到万不得已,亦无须与孤联络。”

“汝二人只管便宜行事便好。”

虽然曹操嘴上骂骂咧咧,看不起那诸葛村夫。

但内心里还是有数的。

荆州乃是南方政治中心,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那么多人选不派,而派了一个资历浅的诸葛亮。

虽有培养下一代人的考量,但肯定是对方有一定能力,才会如此。

更别提刘备还为其配备了极其豪华的阵容了。

陈登的淮南水军,赵云的中央军,高顺的陷阵营,黄忠的神臂营。

更有李翊在幕后作为指导老师,保证此行的顺利。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即便蔡中、蔡和有充分的理由去投降。

仍然困难重重,毕竟李翊、诸葛亮的眼睛并不好瞒。

“汝二人千万千万小心,事成之后,重加封赏。”

“休怀二心,否则汝等齑粉矣!”

曹操软硬兼施,再次叮嘱二人。

二人再次俯首,拜道:

“吾等妻子俱在荆州,安敢怀二心?”

“愿丞相勿疑,某二人必取李翊、诸葛亮之首,献于麾下。”

曹操大喜,厚赏之。

然后予二人五百军士,驾船数十只,顺风望着南岸去了。

……

话分两头,

且说诸葛亮正在江夏理会进兵之事,忽报江北有船来到江口。

其人称是蔡瑁之弟,蔡中、蔡和,特来投降。

二人非常耍滑的隐去了“族弟”身份,只说是蔡瑁弟弟。

以此来营造他们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的错觉。

二人想着,即便诸葛亮深究,继续追问。

到时候再解释说是族弟也不迟,毕竟族弟也确实是蔡瑁弟弟。

诸葛亮乃唤二人入内,二人一进屋子,当即哭拜道:

“督帅明镜!吾兄无罪,被曹贼所杀。”

“曹操为人心狠手辣,既杀吾兄,又欲谋害我等。”

“我等若继续留在襄阳,早晚为曹贼所害。”

“故吾二人,特来投降,欲为兄长报仇雪恨。”

“望督帅赐恩收录,我二人愿为前部,敢不效死?”

诸葛亮大喜,赞赏道:

“……善!”

“我军中正乏了解荆州的宿将,汝二人来此,正解我燃眉之急。”

“尽管放心,留在吾军中便好,吾定为汝二人报仇。”

话落,重赏蔡中、蔡和。

两人连连谢恩,垂泪顿首。

不管蔡中、蔡和是不是真心投降,这都是一项重要的军机。

诸葛亮还是将之如实报给了李翊。

李翊听罢,乃问诸葛亮道:

“蔡中、蔡和既是蔡瑁之弟,必熟悉荆州水军。”

“若委以重用,当大利于我军击破魏军。”

“不知孔明对此,作何感想?”

诸葛亮知是李翊有意试探自己,当即回道:

“丞相明鉴,亮以为蔡中、蔡和二人既是前来投降,却不带家小。”

“只恐不是真心投降,乃是曹操使来为奸细者,专欲刺探我军情报。”

在见到蔡中、蔡和的第一眼,诸葛亮就已经知道二人不是真心投降了。

倒不是说,你前来投降,就必须要带家属。

而是你蔡中、蔡和既然有功夫带五百军士过来,居然没时间把家小给一起带过来。

想让人不怀疑都难呐。

李翊满意地点了点头,乃问道:

“既然孔明识破二人的诈降计,打算如何处置?”

诸葛亮乃道:

“亮在江夏整顿军备已久,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奈何曹操忙于训练水军,固守襄阳、江陵,不肯出战。”

“若使我军强攻这两处重镇,断难克也。”

“时日一长,军士亦必生疫病。”

“则我军败绩不远矣。”

没错,虽然看似孙刘联军这边优势很大,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为蔡瑁、张允的投降,使得曹操白嫖了荆州,占得了先机。

导致孙刘盟军这边相当被动。

而几场水上作战下来,把曹操给打怕了。

直接缩在江陵不肯出来了。

毕竟曹操已经输不起了,也不敢再随便浪了。

逆风的曹操,是头脑最为冷静的状态。

所以,诸葛亮定下的作战方针,就是诱曹操主动出来作战。

然后寻找战机,一举将之击溃。

这段时间,诸葛亮一直都在等待这个机会。

而蔡中、蔡和的到来,使诸葛亮明白他的机会来了。

“……依亮愚见,不妨将计就计。”

诸葛亮一摇羽扇,洋洋洒洒向李翊献上自己的作战计划。

“管教他他们两个去通报消息。”

“吾这边只管殷勤相待,就里提防。”

“至出兵之日时,先要杀他两个祭旗。”

正说之时,人报征南将军陈登至。

陈登入内,与二人叙礼毕。

当即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所谓兵不厌诈,蔡中、蔡和之降,切不可收用。”

李翊闻言,弯唇笑道:

“适才孔明亦言蔡中、蔡和二人是诈降,元龙亲至,可为吾试言之。”

陈登当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

“故曹操使蔡中、蔡和前来诈降,刺探我军中之事。”

“我意将计就计,正要他二人通报消息。”

“待时机一至,取二人头颅作福物,为我水军祭旗!”

眼看陈登与诸葛亮的建议是一样的,李翊忍不住放声大笑:

“……好好好!”

“元龙之言与孔明甚是相合。”

“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诸葛亮与陈登对视一眼,旋即异口同声道:

“丞相过奖了,如若丞相不反对。”

“我等便依此计行事!”

“……不,我反对。”

李翊忽然话锋一转,打断了二人的计划。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不解其意。

李翊乃笑着为二人解释:

“二君之谋固善,然吾亦有庙算。”

丞相也有计?

两人同时竖起耳朵,在他们看来,对蔡中、蔡和二人将计就计已是上策。

李丞相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作何改良?

李翊眼眸蹙起,背着手,缓声说道:

“战之难者,非破曹军,乃诱曹操出寨耳。”

“若使曹操出寨,其人不善舟楫,非是淮南水军敌手。”

“况有周郎江东水军为援乎?”

“我自有计破之,然其固守江陵,退居襄阳终非长策。”

“依我之计,何妨将蔡中、蔡和纳为己用,使其为我诱敌。”

此言一出,诸葛亮、陈登两个人俱是身躯一震。

让你将计就计,不是让你真的收降二人啊。

面对两人的疑惑,李翊乃笑道:

“……若纳蔡氏兄弟,助我诱敌。”

“待其倾巢来攻,伏兵四起,可一战而擒之。”

“江南之地,岂非反掌可得乎?”

诸葛亮惊呼问道:

“丞相欲行大险耶!?”

“……非险也,此乃必胜之策。”

李翊执扇,一直地图,说道:

“曹操生性多疑,若见二蔡得信,必自将大军来战。”

“待其大军倾巢而出,使之尽殁于江河之中,虽百万不足惧也。”

“到时魏军将士皆为水中鱼鳖,江南之地,当入彀中矣!”

陈登忙道:

“可蔡中、蔡和如何肯降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