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是洪涝的一年,这一段也是准备好好写写的,夏季之后降雨量远超以往。
这次泄洪就不是选择通和地区了,而是天津专区那边。
洪涝灾害过后,就是组织重建,首先建设泄洪区,就照着通和地区那样建设房子。
以现在冀省建筑工人的数量和收益,都是建些小平层,冬天之前也就可以建设完毕了,年前都可以住上新家。
同一时间,一些合作社水泥、砖瓦大量生产,也开始规划着集体修建房屋,全省预计5年时间,将整个冀省合作社的房屋都修建一遍,完成一次大翻新。
再就是外贸方面的事情,加入了互经会,外贸出口自然是大大的增加了,冀省也要成为北方贸易会中心。
港口、铁路、机场也都是有的,条件很合适,关键还是冀省是新面貌,从无到有建设出来的,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展示面。
还有就是支援各地合作社建设,支援革命老区建设……
想写的其实还是民主监督的内容,毕竟全行业研究所建立了,其中就有会计研究所,通和地区也是实现财政公开,后面就慢慢扩大到冀省,也会建立审计制度。
再就是集体企业工人融资再发展,这一块也是审计,这方面想的是成立一个民间和政府人员共同的机构,进行一定的审核,保证企业和工人双方的利益。
……
56年其中重要的就是几次会,是在京城开的会议,8大上面,将思想移了出去,这点虽然跟历史有关系,但王致远还是要做做努力的,将这个变上一变。
这一点是很想写的,作为一个番外章节来写,后面再发。
这一年“十D关系”出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面为什么王致远要将上交冀省国营企业的事情拖到57年呢,就是等这篇报告。
这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其中就有一个地方和上面的关系,要给地方上进行松绑。
这点上王致远是当仁不让的要响应号召了,在57年冀省就要作为新的试点,将那些准备上交的国营企业再度掌握在省里。
好吧,其实在大纲中是没有准备真正上交的,不过石油这个上交是必然的。
前面那些年,是一个变化的,现在很多人第一印象,那是一个集权的时代,一个某某的时代。
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也是分阶段的。
常言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在前面那些年也是放权过几次的,集权分权这个是变化的,是阶段性的。
这点上不能有固有印象,这也导致很多事情难以说清楚,或者说了很多人不理解。
56年想写的内容大致就这些了,今天写出来,感觉要是真正写的话,又可以写个40万字左右,因为这一年要素实在过多。
57年就很不好写了,这点上大纲都没有多少内容,很是敏感。
再后面也是想写一些的,原本在群里跟书友讨论过,预计会写到66年,不过现在就要结束了。
昨天也有书友问为什么不直接写第二部,或去别的地方写。
这种题材毕竟还是比较小众,读者群体是很少的,这本书能有一些人看,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刚开始其实只想写个百万字就完结了,剧情推进太慢,写了180多万字也才到55年底。
这本书也写了一年多,属于为爱发电比较多。
要是没进去,在慢慢写下去,也是可以继续写的,毕竟已经写这么多了。
至于开第二部,本书看的人不是那么多,也就是说没有那个基础,而且我后面写的话,内容也是太敏感,估计写不了多少,就又进去了。
别的虽然尺度大一点,有些书我也是看过,其实真正认可合作化的不多,很多也不过是披着皮,怎么爽怎么来,还是市场比较多。
也就是说本书接下来想写的东西,其实在别的也是没什么受众的,喷子也多,没什么好写的。
要么就是认死理,要么就是直接反对扣帽子,着作什么的也不看,要么就寻章摘句,说什么什么。
还是受众的问题,这个题材毕竟是小众,花那么多精力去写,也是头疼。
产销社我觉得还是不错的,统一了国内市场后,后面就是原材料的问题了,这个就是我后面想写的内容,从加入经互会,从半全球化到全球化。
经济就是那样发展,生产资料反正就在那里,而且制度上其实确实是存在优势,从开始的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矛盾也就不一样了。
现在是起步阶段,至于后面交通方便了,工业发展的集中,可能也会相对集中一些,不过生产资料还是在群体手中,这点上倒是没有什么紧要的。
工业发展是一个变化的,不是说集体企业在乡镇,它永远都在乡镇,有好的合适的地方,也是可以迁过去的。
机械化思维不能有,搞得像祖宗之法不能变一样,很是死板。
臆想很多,能够写出部分来,也还算不错,还有这么多书友看和支持。
后面的番外可能还会写一些大纲的内容,不过不多。
另一点就是写几篇未来想写的重大节点的事情,尽量单独写成几篇,几个大事件,估计可以写几万字,写个十几篇番外当做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