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练形意拳需用心练(2 / 2)开局签到刑警队首页

而武术的精髓是小胜大,弱胜强,以理(拳术的道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否则练拳还有什么用?

从前武术家收徒,确实有“体质太弱者不教”之说。

但那是针对职业武师来说,打斗,厮杀是他们的职业,是天天都要做的家常便饭,体质太弱根本承受不了,所以还不如不吃这碗饭的好。

我们现在是业余,强身健体,用不着去打斗,较量,弱又有什么关系?

练拳首先是知自己,胜自己,“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是自己与自己比较,体质越来越好,越来越强了,说明你拳练得有成效。

原来越弱的人可能变化得就越明显,越迅速,这样你总能够有成就感,对拳术的理解与热爱也自然会非同一般。

而那些身强力壮者反而可能不如你从拳中得到的东西多,最后算起总帐来,体弱者反倒因祸得福了。就像龟兔赛跑,最后龟反而胜出,是一个道理。

拜良师,访益友,为学拳之必须,也是必须用心解决的问题。

着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勤奋,而是一半靠天分,一半靠运气。

大师就是大师,讲真话,决不浪言欺人。对练拳的人来说运气是什么?

就是一定得有好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显着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个人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成果。

在这一点上,武术与书法、绘画、戏曲、中医等等都一样。

打同一趟拳,写同一幅字,画同一幅画,唱同一齼戏,看同一个病,一千个人就一定会有一千个样,谁和谁都不会一样。

更何况武术还有个手传身受的问题,口口相传,手手相传,传的是老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这是光看表演绝对看不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人就什么也没了,这是工厂化的教学无法解决的。所以能否找到个好老师就看你的运气了。

明师者,非有名之师也。现今沽名钓誉,浪得虚名,招摇撞骗,误人子弟者太多。

明师者,明白人也,懂拳,会教。好教练不一定曾是好运动员,好运动员也不一定能成为好教练。

懂拳要真懂,拳理,特点,训练方法,都要全面掌握。会教,要能因人施教,看出你的毛病在哪,找出改进的方法,而且要见效快。

学者可以自己很容易体会到老师的高明与否,一点拨就进益,事半功倍,当然是好老师。

现在是”名师”太多而”明师”太少,怎么去辨别呢?提供几点经验做参考:一,看本人的身体怎样。

若是大腹便便,一身肥肉,或是血管硬化,心脏搭桥,或是间盘突出,腿不良行,恐怕就要多考虑了;

二,看本人拳打得怎样。能否说到做到,如果只能在那里坐着说拳,比划不了,也就没法教人了;

三,就是说也要看能否说到点子上。对于吹嘘”屠龙术”的人,还是离远点好,这个寓言讲的是古时有个人,出去三年学手艺,回来家里人问,你花了那么多钱,都学了什么手艺?

他说学了”屠龙术”,专门杀龙的,家里人说,可是到哪儿找龙让你杀呢?

现在也有人大卖”屠龙术”,说自己的拳术可以一招致人死命,别人说那我们比比怎样?

他就说,平常的比武不是真打,发挥不出威力来,只有真玩儿命时才能用上,打着玩儿不行,要么真打,打死人,要么不打,这和屠龙术有什么区别?

反正没有龙让你杀,你就可着劲吹吧。

初学者往往被唬住,以为高深莫测。须知,武术打是打的道理,真正的高手手上有分寸,不会把你打坏,如果收放还不能自如,还称得上高手吗?

不会教的人有各种情况,有自己功夫不错,但表达能力差,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鸡毛蒜皮满天飞,学生如云山雾罩不得要领的;有只让学生苦练,却讲不清如何练,为何练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至于自己本身水平就不够,却非要充先贤的,就更不可同日而语。能够找到明师,是缘分,可遇而不可求也。

现在是”大师”满天飞的时代,就像通货膨胀,一发而不可收拾,拳经也越出越多,越来越厚,各种口诀遮天蔽日,冠以一大堆数字,神秘兮兮,初学者还以为是武功秘籍,只要背诵下来就可以练好功夫了。

仔细看过,就会发现其实并无太大实际意义,有些干脆就是在搞文字游戏。

人都是两只手两只脚,拳打来打去也就是那么几下子,手脚都配合上也就是那么些组合,要出新花样新感觉谈何容易。

能够把现有的讲清楚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必故弄玄虚,或大搞烦琐哲学。

读书是为了明理,写书是为了让人明理,把本来很简单的道理搞得那么复杂,误人子弟。凡经典必是简要的,因为圣贤没有时间说废话。

现在还有一批“网练”者,专门在互联网上卖弄,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以哗众取宠,学者万不可受其蒙蔽而误入歧途。

寻师不可见庙就烧香,一定要见了真佛,真经,再拜不迟。那么如何判断李逵和李鬼?系统,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并有良好的历史记录。

对那些“隔山打牛”之类的故事和”屠龙术”一类的吹嘘最好敬而远之。

现在的人普遍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水平要高于前人,从前习武的人有文化的不多,所以内家理论就显得格外神秘,以现在的科学知识看,都是可以解释的。

拜得明师,是运气,交得良友,是福气。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文尚且如此,习武犹须有人不断交流切磋。仅靠老师是不行的。

以学习推手为例,你总推不过老师,虽有长进,也只是增长了挨打的本事,当然,不挨打就学不会打人,但只挨打也仍学不会打人。

必须有水平相近者经常交流过手,切磋武功,时有胜负,尝到过胜人的滋味,才能知道自己的功夫有多大,有没有进步。即使和不如自己的人过手,仍可长进。

体会胜人的滋味对学武者非常重要,因为学武就是为了胜,胜的次数越多,胆气越大,信心越增,习武的乐趣也就越大。

一般来说,互有胜负时最有刺激性,我们虽然不提倡好勇斗狠,但要提倡敢于动手,敢于对抗的精神。武之魂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习武首先是振奋精神,强悍精神,其次才是强身健体。

前面曾经讲到练与战的关系,不交手,所学的拳永远是体操,交过手,才知道怎么练拳。

所以,能够有同门数人,经常一起切磋交流,乃一大幸事,一大乐事,也是有缘之事。

同门交流,要不以胜负为目的,而以体会验证平时所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要。

互相要喂手,给同学创造机会,反复体验,若只求一时之高下,则终难有大长进也。

胜要胜在道理上,败也要败个明白,就没有浪费时间。

而在自己还没有相当经验时,万不可急着和门外的人过手(更不要说比武),江湖险恶,弄不好无端受伤且不说。

经验不够时即使输了都不知道输在哪,于拳艺无补,还容易把思想搞乱,倒不如先关起门来和自己人练熟。

从前有这样的话,“练拳三年,打遍天下;再练三年,大门不出;再练三年,寸步难行”。

大凡刚练过几年的,和不会的时候比猛然增长了许多功夫,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力量,初生牛犊,“无知者无畏”,以为天下无敌也;

随着对拳的理解加深,便越来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能够给自己挑毛病了。

此时便会觉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还是老老实实关起门来自己练罢;

练到最后随着对拳的全面深刻的认识,随着对武术的广泛深入了解,越来越觉得自己差得太多。

自己可以给自己挑毛病了,举手投足间自己都不满意,觉得浑身都是毛病,打起拳来。

或与人交手,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大意。到了这地步,算是真懂拳会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