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熊虎草莽卷_北宋—侬智高传(十)(2 / 2)败寇列传首页

而孙沔和余靖这两位二把手就比较幸运多了,首先他俩是文官,再者他俩只是二把手,不像狄青这样容易招人妒忌,因此,在此次获封的过程中,孙沔被任命为桂州知州,余靖被提拔为给事中,两个人谁也没有被弹劾,在朝廷中的口碑也没有下滑,算是明哲保身了。

余靖依旧被留在邕州,处置侬智高党羽的搜捕和审讯工作,在处理完之后,方能返回桂州。

另外,朝廷还下令让广南西路都监萧注,邕贵七州都巡检王成以及东头供奉官于震一道,继续追捕侬智高。

宋仁宗还为此加大了筹码,要求凡是能够抓到侬智高的人,除了得到刺史职位以外,同行的人也有赏赐,至于时任广南东西,湖南,江西四路安抚副使的石全彬加封为绵州防御使。

受狄青功劳的影响,他的儿子狄咨得到了西染院副使和閤门通事舍人的职务,狄詠则被加封为閤门祇候。

朝廷为了表彰狄青的功劳,还在敦教坊

给他安置了一所宅院,而且还是在黄金地段。

侬智高都跑了,狄青自然也就没有再继续待下去的必要了。毕竟,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留在那里,皇帝肯定是不放心的。

于是朝廷便让右谏议大夫田瑜担任广南东路体量安抚使,工部郎中周沆则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全权接替孙沔,余靖以及狄青的大权。

看到这里,似乎让我想到了一个词。

卸磨杀驴!

当然,这种卸磨杀驴的手段,北宋之前也不是没有干过,只不过这一次朝廷干的有点太过于着急。

岭南战事在狄青去后,还没有经过数月,便已经有了结果,这不得不说是狄青个人的能力所致,但功成名就的同时,也难免会招来一些非议,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可如今侬智高还尚未找到,就已经要把狄青叫回去,这也能够看出北宋皇帝对于武将极度的不信任,哪怕他是在历史上口碑极佳的宋仁宗。

狄青此刻也明白朝廷的用意,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教训,他也不是不明白,况且自己只是一个武将,人生的辉煌和高光时刻就是在战场上出彩,如今心愿已了,回去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再者朝廷已经把尽可能丰厚的条件全都给了自己,自己又有什么不满足的?想要继续混下去,那就不能学英布和韩信,毕竟这两位的教训实在是过于惨烈,不由得让人警醒。

狄青最终选择了接受朝廷的安排,交接了手中的大权,准备不日启程回京。

之前在归仁铺之战中战死的西京左藏库副使孙节被朝廷追赠为忠武军留后,算是泉下有知,可以瞑目了。

而对于邕州知州宋克隆杀良冒功的渎职行为,朝廷也并没有因为他死了,就放弃追究责任。

宋克隆死后,被朝廷直接除名,而且他本人的尸体还被拉出来重重杖责了一番,并且还得到了一个刺配沙门岛的“高级待遇”。

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癸巳四月初三,狄青回到了朝廷,宋仁宗再一次在垂拱殿为他摆下了庆功的酒宴,相比于之前临行前不同,这一次的君臣相遇,内心之中或多或少都多了一些猜忌和怀疑,或者可以直接点说,虽然表面上宋仁宗还对狄青比较客气,但实际在内心里面,狄青已经快要到了被宋仁宗边缘化的地步。

自古以来,凡是立有功劳的武将,哪一个不被猜忌,哪一个又能再获重用,即便是再获重用,恐怕也也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层关系断然不能够长久。

一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说的话,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

必跌重,一切荣辱皆是周而复始,历史的剧目永远不会谢幕,只会一次次不断上演。

只不过,在历史的这个大舞台上,永远都是新的面孔在演绎旧的故事。

狄青回朝之后,连带着像广南西路转运使孙抗,转运判官宋咸,提点刑狱朱寿隆,高惟和;广南东路转运使元绛,提点刑狱鲍轲,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提点刑狱李肃之,柳涉等人,全都因为在平叛邕州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功劳,全都被升了官。

事情还未结束,就开始论功行赏,也倒也符合北宋朝廷的旧例,只不过这一次平叛侬智高起义和之前平定王小波,李顺,卢成均,王均等起义相比,未免显得有点操之过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