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熊虎草莽卷_北宋—侬智高传(八)(1 / 2)败寇列传首页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壬辰九月十日,侬智高带兵攻克昭州,知州柳应辰抵抗不利,弃城而逃。

此刻,身为广南西路钤辖的王正伦却并没有打算逃跑,作为一个读书人,此刻他却比武将还要果决。

当然,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还不光王正伦一个人,还有东头供奉官王从政,三班奉职徐守一和三班借职文海。

王正伦要决定留下来和侬智高的人马斗个你死我活,只因为他是广南西路钤辖,一个身负朝廷体面与使命的文官。

双方在馆门驿位于今广西贵港市桂平县西南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王正伦脸上毫无惧色,甚至还亲自参与到战斗中去,一时之间,双方打的难解难分。

但终究还是实力悬殊太大,王正伦最终还在战死在馆门驿,而王从政等三人也全都被侬智高抓了起来。

王从政有着宋朝士大夫不惧生死的精神,被抓了之后,只是不住地破口大骂,起义军觉得他实在是嘴损,于是便把烧开的热水直接从他的嘴里灌了进去。

可王从政的意志力显然比想象中的要更顽强,在这种酷刑折磨之下,王从政还是面不改色。

但这毕竟是烧开的热水,就算王从政是铁打的五脏六腑,也会被烧的灼热难当。在一番折磨之后,王从政终不屈而死。

眼下的形势是一天比一天糟糕,城池不见收复,反而天天在丢,官员也是去了一批又一批,也没有见出来个成效。

杨畋,曹修讨贼无功被罢职,孙沔,余靖继续扛着大旗在前线顶着,此刻的宋仁宗内心实在是忧虑南方的战事,甚至他还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看来侬智高是想要夺取邕州,桂州等七个州县的节度大权才肯投降啊。”

这是一句丧气话,间接也显示出了宋仁宗对侬智高开始妥协的态度。但身为枢密副使的梁适却在这个时候给宋仁宗提了个醒。

“若果真让侬智高得到这七个州,那到时候怕是两广就不是朝廷的地盘了。”

宋仁宗听后如醍醐灌顶,心中暗忖,若真是让侬智高得逞,就怕他人心不足蛇吞象,还要继续闹事。

看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只有通过打来解决了。

宋仁宗便叫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庞籍询问对策。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位于今山东菏泽市成武县,大中祥符年进士,北宋著名宰相。

说起这位老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演义小说《三侠五义中,处处与包拯作对的庞太师就是以他为原型而衍生创作的。

只不过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庞籍并没有小说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令人厌恶,相反,历史上的庞籍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名

声还很好,他本人也属于是被演义小说冤枉最厉害的人物之一。

宋仁宗找庞籍来,就是询问哪个将领去带兵比较合适,庞籍便推荐了在枢密院担任副使的狄青。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位于今山西汾阳市,北宋名将。

狄青出身行伍,是个地道的武人,早年在与西夏的交战过程中就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天赋,破金汤城,经略宥州,屠灭西夏隆密,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又在桥子谷修建城池,在招安,新砦,丰林等地修筑城堡,搭建了一条防御西夏的战线,而且每次出阵之前,必定要披散头发,带上铜打的面具方才冲锋陷阵,敌人见了,犹如见到凶神恶煞一般,只顾逃命四散,可以说狄青绝对是一位智勇双全,彪悍异常的猛将。

但是按照北宋的旧例来看,狄青虽然功劳很大,能力很猛,但问题是他现在已经做到枢密院副使的职位上来了,而且他本人还是一名武将,这在北宋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武将在枢密院担任职务本身就是破例了,如果再让狄青以枢密副使的身份讨伐侬智高,统领大军,怕是朝廷中会引来不小的非议。

当庞籍推荐狄青,显然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首先,狄青是个猛人,把西夏打的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若是讨伐侬智高,必然能够十拿九稳;再者,狄青又是枢密副使,军事经验丰富,这么一个人去坐镇,强过一大帮酒囊饭袋的文官。

当然以上两点都是庞籍出于作战考虑的原因才派狄青去的。但他推荐狄青真正的目的恐怕还有别的意思。

当年庞籍在担任鄜延都总管兼任安抚缘边招讨使的时候,狄青正好在他的手下当差,论情理来说,庞籍对狄青有知遇之恩,推荐狄青自然是出于情理考虑。

但问题是,庞籍当时提出这个推荐建议之后,很快便引来了言官们的不满,首当其冲上表的就是御史中丞韩绛。

韩绛,字子华,真定灵寿人位于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庆历二年进士。